一、不同阶段的数据治理现状

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·诺兰通过总结200多家企业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,提出了著名的诺兰模型。诺兰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,他将这个规律分为6个阶段:起步阶段、扩展阶段、控制阶段、集成阶段、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六个阶段。



二、不同实力的企业数据治理现状及措施

国内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同,行业特点不同,信息化程度不同。不同行业、不同企业的数据管理和数据治理情况也不尽相同,有的行业甚至才刚刚起步。因此各行业的企业数据治理发展情况并不均衡,企业数据治理现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类。

1.实力雄厚的企业,信息化起步较早。企业的业务对信息化和数据的依赖程度较高,大约在10年前就开始实施数据治理, 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。例如,BAT等互联网企业、金融业的各大银行、三大电信公司、国家电网等企业。对于这类企业,他们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,需要注重加强数据应用,加快数据驱动的创新步伐,稳固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变现能力。

2.实力一般的企业,在单业务条线上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较高。这类企业数据治理的普遍现状是:早期的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,建设了多个信息系统,沉淀了大量的数据,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,系统之间的数据没有打通,形成了一个个“信息孤岛”。该类企业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度很高,迫切希望通过发挥数据的价值,驱动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的创新。他们开始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的整合,并基于此进行一些数据治理和应用方面的探索。目前国内的大型生产制造企业普遍存在“信息孤岛”的问题。对于这类企业,“信息孤岛”问题严重,数据不能互联互通,不能按照用户的指令进行有意义的交流,数据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,其数据治理已迫在眉睫。这类企业应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和治理,充分释放数据的价值。

3.实力相对薄弱的企业,信息化刚刚起步,部分企业使用了财务软件、OA系统、ERP系统,数据存放在部门的系统中,甚至有些数据存放在个人电脑中,数据的共享程度较低。该类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以生存为主,更关注业务和财务,在信息化上的投入较少。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属于这一类。对于这类企业,在数字化浪潮下,企业的信息化虽然薄弱,但如果打好数据基础,未必不是企业改革创新、实现“弯道超车”的最佳时机。


点赞(2) 打赏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